莲花辿上说莲花
读书人最伤脸的,莫过于当众念出别字。近日在榆林府谷县东北部墙头的黄河边上采风,行至河岸南塬,见一白石上书三个大红字——“莲花辿”,脱口而出:“莲花山”。
说完猛醒,后悔不及。暗想,这字下面还有个坐船,绝不念“shan”!正想脸红,转头看看周围几个小年轻,故作深沉地问:“小牛,你看这个字,山坐上船,船还能走吗?”小牛回答:“能,我们宋朝就有花石纲。”
哼,本想骗他说出“辿”字的读音,可这厮扯到宋朝去了。一计不成,再生一计,于是又问右边的小燕,“你看这下面的巨石,红白相间,润色如酥,层层叠叠,像不像五花肉?”
“哈哈哈……老师你也太low了,这分明是一片盛开的莲花啊,怎么能和荤腥连起来呢?”小燕笑得呲牙咧嘴。
还套不出读音,笔者又问左边的小雷,“那你说说这是什么地貌啊?”
“这还用问,砒砂岩丹霞地貌呗……”真气人,他也没说出这字究竟读啥。
“咳咳,……那好,大家都发了言,老师来总结下啊……这莲花一样的景致,静穆稳重,纹理巧夺天工,身历时空变幻,妩媚中透着刚强,荡淤泥而不染。高处举目,实在让人眼花缭乱,心旷神怡……为师不禁想起了原先的一位画家。他作山水画前,总是先画出构架,然后把画纸揉成团,再铺平,再描补细节,说这手法叫‘皴’。如今看来,这一池莲花盛景,乃是一层白纸一层红纸,层层叠叠摞好,再揉搓挤压,几亿年大风皴之,大河润之,真可谓鬼持画笔神构架,风皴河润方成功之画作啊……”“卖糕的,老师,你这一联想,渭南话就叫chan滴很。”小雷表示高度赞赏。“那我要考考你们,谁知道这个字念什么呢?”笔者就坡下驴。“chān!”小燕把手机呲到眼前,屏幕上一个大大的“辿”字。
记者 孙小龙